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佘璐)一位24岁“00后”小伙,体重近105公斤,下夜班后在家中突然晕厥,被120救护车紧急送入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记者今日从该院获悉,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万荣文带领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严密监测与快速判断,迅速锁定“肺栓塞”这一潜在致命病因。经检查确诊后,立即组织MDT(多学科)团队实施介入溶栓及取栓术,最终让小伙转危为安。
肺栓塞被称为“隐形刺客”
万荣文解释,肺栓塞(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导致肺循环和右心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中最常见的是肺血栓栓塞,此外还包括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类型。
肺栓塞是全球范围内仅次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心血管死亡原因,但它的“知名度”却远不及前两者,也未得到足够重视。它的可怕之处在于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典型的“咯血、胸痛、呼吸困难”三联征并不常见,有的患者可能毫无症状,有的发病即出现晕厥,甚至猝死,极易被忽视。同时,它还容易被误诊为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等疾病。正因如此,肺栓塞被称为潜伏在身边的“隐形刺客”。
展开剩余73%引发肺栓塞的原因多种,主要包括: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是肺栓塞形成的重要内在原因;内源性因素,高龄、肥胖、恶性肿瘤、严重肝病等人群,因身体机能变化更易诱发;继发性因素,如手术、创伤、静脉曲张、妊娠、口服避孕药、吸烟等,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长时间卧床、久坐、管状石膏固定患肢、急性感染、动脉疾病等,会造成血液循环不畅、血液瘀滞,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黄帝内经》有云:“久卧伤气”。中医认为,长时间卧床或久坐会导致气血循环不畅,形成“瘀堵”。而“肺主宣发肃降”“肺朝百脉”,若肺气壅闭、运行不畅,会影响全身血运,出现咳嗽、喘息、胸闷、胸痛、咯血等症状,这与肺栓塞的表现相契合。
哪些人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呢?万荣文表示,以下人群要高度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最常见的高危群体);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心脏病患者;经历创伤或手术后长期卧床的人;肥胖人群、孕妇及口服避孕药者;长期久坐(如长途司机、办公室职员)或久卧的人。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肺栓塞?主动活动、避免久坐,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进行散步、跑步、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被动运动与机械预防,对于卧床、活动受限的人群,可在他人协助下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分级加压弹力袜、静脉足泵、间歇充气加压泵等,帮助静脉血液流动;药物预防与定期检查,有心房颤动、血栓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预防血栓的药物,尤其是高危人群要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异常并干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适当多喝水防止血液浓缩,戒烟限酒,减少血管损伤风险。
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胸痛等,及时就医
万荣文表示,中医防治肺栓塞有一些妙招:
食疗与代茶饮:饮食清淡,少吃肥甘厚腻食物,可饮用益母草茶、川芎茶、红花茶等;日常多吃黑木耳、大蒜、洋葱、鱼类、海带、番茄等有助于疏通血管的食物,也可尝试醋泡黑木耳、黑芝麻核桃粥等食疗方。
内服中药调理:血栓在中医属“血瘀证”,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三七粉与太子参(配比3:1,打粉适量冲服),或用山楂煮水、每日嚼服2至3枚桃仁等,帮助改善血瘀状态。
艾灸温通气血:通过艾灸特定穴位,可温经散寒、行气通络,增强抗病能力,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药熏洗(需谨慎):选用艾草、丝瓜络、皂角刺、陈皮、络石藤等活血通络的中药煮水熏洗,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但要注意的是,若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严禁使用此法,以免引发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
传统健身锻炼: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能疏通经络、调理气机、调和气血,且无需借助器具,坚持练习可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
中医强调“内服外治结合、运动调理并重”,通过整体调节机体功能,改善血瘀状态,从而降低肺栓塞风险。
万荣文提醒,肺栓塞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堪称“沉默的致命威胁”。日常生活中,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呼吸困难、突发胸痛、咯血,或单侧下肢肿胀疼痛,甚至晕厥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就医。尤其是肥胖者、长期久坐族、术后卧床患者、肿瘤患者等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任何迟疑都有可能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发布于:湖南省盛达优配官网-怎么配资-十倍股票杠杆-在线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